一、八零后&九千岁, 时间&空间,影视全娱乐营销
“九千岁“是影视行业,对90后、00后年轻观众的新定义。新生代的触媒习惯,让“八零后”与“九千岁”群体更加重视。
娱乐内容输出的互动性和参与感
他们既是营销接受者、也是营销参与者,人人都成为了影视营销人,因此影视营销就在逐渐完善为集成数据、咨询、广告、公关、媒体、技术、口碑的影视全娱乐营销链。
“影视全娱乐营销”的解读可以从两大维度入手:
1、时间-营销前置化
全娱乐营销从影视传统的短期内容营销转为全流程的营销管理。一部剧的营销密集宣传周期从3-4个月拉长至半年,营销人全程参与也可以让影视公司更聪明地“吸粉、圈粉、溜粉”,而数十套的物料释放后的口碑也会决定后期营销、媒介等策略的方向。
2、 空间-营销内容多元化
全娱乐营销还表现在内容形式的增加,营销人早期进入电视剧筹备、制作阶段可以准备更多风格的视觉概念图、视频花絮等不同表现形式的营销物料,更多的玩法和渠道的丰富将会带来更多的用户转化提升。
二、口碑引导,数据说话,娱乐营销大战
相信各位“中年人”都喜欢混迹在豆瓣、时光网这样“高大上”的评分网站中。痛批烂剧,高捧佳作,用户口碑也就成为全娱乐营销的重要部分。
“但其实这类网站用户往往带有群体性,当看惯韩剧、美剧、日剧的人绝对性地否认或批评一部剧时,他们的评判往往不可以作为评判的绝对标准。用户口碑可以被改变,评分参考还需客观性参考,评论一部剧的关键其实还要看内容本质。”
10年前豆瓣评分只有3.8的《仙剑奇侠传》随着时间的沉淀已经变为评为8.3分的国产良心剧。自媒体的口碑在逐渐释放,媒体舆论与粉丝舆论则成为娱乐营销大战中最重要的两方。
内容为王,口碑引导。某影视营销公司曾通过“粉丝江湖”的调查发现,现在的粉丝组织运营已堪比一家大公司粉丝舆论足以影响主流受众。而前段时间某部热剧在开播前,男主的颜值、演技都受到粉丝的疯狂吐槽,同时也影响到整部剧前期受众的口碑。然而播出后,男主“整容般”演技 、围观“女主”自杀等,粉丝舆论炒作话题却让整部剧的口碑逆袭。可见粉丝舆论不仅可以成为娱乐营销的大招。
同样制作方、营销方是否用心,其实可以影响甚至改变粉丝。虽然媒体舆论在这个环节中有话语权丢失的可能,但仍要把握“粉丝喜欢”与“自身观点”的平衡,从内容本质出发,增加文化元素,才能巧妙利用“粉丝舆论”,达到娱乐营销大战中的双赢。
根据最新发布的《2016卫视剧市场现状分析》报告,我们也发现大IP剧仍是主打年轻受众追捧的对象,演员仍然是受众观看电视剧的决定因素,口碑驱动(朋友圈)占据营销主导地位。多项数据都说明,粉丝和口碑是效果数据化导向的重要聚合点,而通过对受众口碑的调查发现
“故事”更是赢得口碑均衡更重要的法宝。这也说明无论做什么类型的剧都要了解受众定位及需求。
做到品质为王,那么媒体舆论及粉丝舆论都不会差。
三、全流程管理,前置化服务,营销实效化落地
“与传统阶段性服务相比,前置化服务模式对项目新思路和玩法都得到进一步拓展,同时可以预埋传播点,提高后期传播的主动性。此外,在筹备期或孵化期,营销公司、宣发、包括植入公司都可以提前介入,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制片风险”。
影视全娱乐营销最重要的两点就是全流程管理和前置化服务。好莱坞电影产业其实早已普及这类营销服务,就连《里约大冒险》这类动画片,它的营销自筹拍就已启动。摄制过程中物料也是多元丰富中国影视营销,其实也已经进入到全娱乐化营销时代。不久前某品牌和某剧就因品牌植入电视剧营销获得了一个传播大奖,这也就更加可以看出影视全娱乐营销的重要性和突破性。